市场分歧加剧的回顾: 反弹转变为反转,还是下跌中继的第二次派发
作者: @BlazingKevin_ ,the Researcher at Movemaker
随着比特币未平仓合约量的上升以及清算地图中关键价格点位的不断加码,市场的分歧开始进一步加剧,到底当前是反弹转变为反转,还是下跌中继的第二次派发?
这是作者从市场中观察到的,对于未来走势的两种主流看法,两种观点下都有不少的分析师支持,两种观点从完全不同的数据和角度出发,但是仔细观察其思路的核心能看到二者殊途同归。二者的出发点都是对于供给与需求的分析。 因此今天的分享脉络就是从供给与需求的出发,分析看反转以及看二次派发的观点是怎么从同根,也就是都从分析供给与需求出发,但是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
K线是价格的走势,它是供需关系最表象的可视化图形,买入和卖出强度的此消彼长构成了价格的上下波动,每一根K线的形成,都是买卖双方力量交锋的结果,是供需结构变化的压缩图像。 进一步讲,买入和卖出是有强度的,从交易量上就能直观观察到。如果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价格会变动?为什么在某个位置回撤?为什么有时候突破会失败?
这里作者分享一个弹珠理论,为了方便解释关税政策的影响力变化以及供需发生变化时形成动能的高低。弹珠理论是将供需关系由抽象化为具体的一种思想。狭义的供需关系可以在订单簿上非常容易的看到,不同挂单量的订单形成了厚度大小不一的玻璃,而每一笔主动成交的交易单,都是一颗具有动能的弹珠。价格的变化过程,本质上就是这些弹珠在不断击打订单簿,击穿玻璃,推动价格向前的过程。
玻璃的厚度,代表某个价位上的流动性深度与挂单密度;弹珠的动能,来源于主动买盘或卖盘的体量与速度。市场价格的每一次推进,就是弹珠击穿某层玻璃后,价格向下一层跃迁的结果。若动能强大,则可能连续击穿多层玻璃;若动能不足,则可能卡在某层甚至被反弹。在市场剧烈波动时,切换到1分钟级别,能发现这样的击穿弹珠式的交易。
这可以解释短时间框架下,价格的不可预测性,因为它可以被看作在两层厚玻璃之间的无序运动。相比“价格走势”,弹珠理论强调“动因结构”;相比预测K线,弹珠理论试图还原价格被推动的物理过程。这是一种更接近市场本质的分析方式。 从K线出现,结合时间与交易量能够发散出无数的交易指标,这些指标大多不在今天的讨论之中,但是其中涉及供需关系的,我会在接下来的内容里提及。
基于弹珠理论,可以得到下述抽象:
挂单厚度 = 某价格层的深度
主动交易 = 弹珠
成交量 = 弹珠的动能
冲击成本 = 弹珠穿透玻璃的能量损耗
基于这个思路,可以进一步得出下述假设:
市场价格不是连续滑动的,而是跳跃式地“击穿”一个又一个价位区间;
不同价位的挂单密度不一,厚度差异造就了支撑和压力;
主动交易越大,其动能越强,能推动价格穿越更多的“玻璃层”;
市场中部分挂单是“虚假流动性”,并不代表真实意愿,弹珠撞上这类玻璃会出现假突破;
价格行为具有惯性,动能过大时,可能导致价格“击穿过头”,形成过热或过冷现象,也就是超买或者超卖。
这是作者从两种观点以及一直以来自身做交易时得出的理论。 做一笔交易,你可以只看k线,因为所有的供需关系都被隐藏在k线中了,如果交易水平够高,可以只看k线就能判断供需关系的走向,以及对于临界点到来的把控,高手化繁为简,k线足矣。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一根长阳线通常意味着买方力量在该周期内占据主导,需求持续上升并吞噬掉挂单,动能强劲地击穿了多层“玻璃”;而一根长阴线则反映出供给的压制性主导,买方支撑无力,价格迅速向下击穿多个支撑位,弹珠的动能源自强大的卖方意愿。
如果观察k线无法看出供需关系,则需要更多指标的辅助,比如未平仓合约量,现货溢价情况,清算地图,从更多的角度去找到辅佐自己交易的数据支持。 反弹强化为反转,又或者中继第二次派发,都是根据各自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前者认为需求大于供给,后者认为供给大于需求,更直接说前者认为牛市还在,后者认为熊市已成,并将继续深化。从体感来说,看好反弹转变为反转的人更多,也就是牛没走的人更多,因此我先介绍第一种观点的理论依据。
第三类观点是高低筹码密集区会形成双锚效应
这个观点依然来自Murphy,之前我们将供需关系的定义从狭义上订单簿买盘和卖盘拓展到长短期持有人的供需,接下来将时间维度进一步拉长。观察比特币的历史上的供需关系。其中值得观察的指标是密集筹码区。
指标原理:
- 比特币在特定价格区间内的密集成交,反映出大量资金的认同和布局。下跌时,高位持币者因不愿割肉而形成“阻尼力量”,类似于悬崖上的树枝,能延缓价格下行速度;反之,低位持币者看涨预期强烈,往往愿意持币待涨,像岩壁上的凸起石块,能托住价格。这两种力量叠加起来,构筑了市场的关键支撑结构。
历史数据支持:
- 2024年6月,比特币在$39,000至$43,000区间聚集了约8%的筹码,形成明显支撑区;而$60,000至$68,000之间则堆积了12%的筹码,构成强阻力带。在7至8月遭遇外部冲击(如德国政府出售BTC与日元套息交易回补)期间,价格在$43,000与$60,000之间震荡,显现出这两道筹码密集带成功构建了缓冲区。尤其是2024年8月5日,BTC最低回调至$49,000,恰好落在两个密集区之间,印证了筹码结构对于价格的天然锚定作用。
- 2022年11月,FTX事件引发市场流动性危机,但BTC价格仍稳住在$6,000-$10,000(筹码占比13%)和$18,000-$22,000(占比19%)这两个筹码高密区之间。11月9日最低跌至$15,500,也正好卡在这两层区间的中间,体现出即使在极端恐慌中,筹码结构依旧能提供稳定支撑。
没有形成锚定效应的失败案例:
- 2022年3月,BTC从$69,000高点回落后,在$35,000-$45,000附近横盘近两个月。当时市场分歧严重,一部分人认为这属于牛市调整,另一部分则判断是熊市开启。但从筹码分布看,价格下方没有形成集中持仓,筹码在$25,000至$66,000范围内均匀分布。而真正具备支撑能力的筹码堆积则远在$6,000-$12,000。结果在恐慌情绪主导下,价格快速跌破横盘区间,最终确认进入熊市。
当前状况:
- 目前在$60,000-$70,000和$93,000-$100,000两个区间分别聚集了大约11%的筹码,形成一种上下对称的结构。若参考过往的历史表现,这种分布格局具备将价格波动限制在$70,000-$93,000区间的能力。只要这种筹码构造未被破坏,价格中轴的“共识中枢”大概率会在这两个密集区之间重新确立。锚定理论也可以用弹珠理论来解释,让价格上下波动的动能犹如绷劲的橡皮筋,当价格向着低筹码密集区移动,向上的动能就能持续累积,在触碰低筹码区之前,就会向上激发,出现反弹。因此,$70,000将成为本轮周期中不易跌破的核心支撑。
分析完看好当前反弹转变为反转的观点后,我们讨论关税在这个过程中的影响。先说结论:单一事件对于市场的冲击动能,在事件不会进一步恶化的前提下,会逐渐衰减。
本轮因关税政策预期所引发的市场调整,整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2月25日至28日、3月10日至13日,以及4月7日至10日。
从投资者在下跌期间将亏损资产转入Binance的行为出发,可较为客观地量化市场在各阶段所承受的冲击强度。数据显示,第一阶段的已实现亏损规模达到1.39亿美元,远高于后续两个阶段,分别为4,392万美元与5,890万美元。此类行为在链上呈现出明显递减趋势,表明初期市场受到的心理冲击最大,后续阶段虽然仍有恐慌反应,但幅度趋于收敛。
剧烈的抛售将价格打回需求区,而川普不会在关税上释放超过以往的消极信号可能性很大。关税对于大部分国家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破坏力有限。 10%的互惠关税已经达到目的。川普无法承受10年美债被进一步抛售,只能在不引起美债抛售恐慌范围内进行操作,破坏力被进一步控制,关税给供给端加成的buff会开始失效,向下动能开始衰减。因此,市场情绪逐渐缓解,短期持有者会逐渐盈利,长期持有者抛压还远没有到来,大量稳定币有流入比特币的可能性。这是支持当前的反弹可能强化为反转的依据,目前左侧入场的吸引力在增加。